3.31.2010
Hunterian Museum: the art & science of surgery

3.29.2010
vanessabruno collection 2010 ss
法國品牌vanessabruno春夏系列宣傳短片
“ Le bel été ” with Lou Doillon and Gonzales
非常輕快而明亮的節奏感令人著迷
WASARA: sustainable design for living

3.25.2010
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 Barbican Art Gallery
3.19.2010
Candice Breitz:Factum
ME&CITY - Fast Fashion in China



中國雖然在時尚這個領域才剛起步,像是簡體版vogue也才不過辦了幾年,但他們的學習速度之快加上廣大的市場及財力支撐,未來不容小覷呢。
3.17.2010
Hermès X Tokujin Yoshioka

還記得在穿著PRADA的惡魔裡,Emily被車撞的當下,滿天Hermès絲巾散落的那個畫面嗎?(當時覺得這跟鈔票在天空飛沒什麼兩樣,哈哈!)絲巾是Hermès最經典的商品之ㄧ,但當老牌經典遇上了高科技的影像技術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呢?
跨界合作在時尚界已經不是一件稀奇的事,這次Hermès 找來了日本現在很火紅的跨領域設計師吉岡德仁 (Tokujin Yoshioka)設計他們位於東京門市的櫥窗,設計師運用一段吹動的投影影像配合實體的絲巾飄動,整個櫥窗沒有多餘的裝飾卻相當的有戲劇張力,我想路過的路人一定會多停留幾秒吧!設計師說他想用一種比較幽默的方式強調出日常生活中的動態,所以做了一個這樣的設計。雖然不能飛到東京,但幫大家找到了影片喔!一起欣賞吧!
3.16.2010
David Shrigley: I am a nasty person with a sense of humor
David Shrigley大概就是被我歸類為那種很欠揍我卻又愛的要命的幽默藝術家(Martin Creed也是這種,而且他們都碰巧來自Glasgow?),比起其他人苦思藝術如何改造世界的嚴肅議題,Shrigley的low tech漫畫和睿智幽默的話語卻獲得更多人的喜愛,他的漫畫特色除了超級異於常人的觀點、還有幼稚的手繪之外,他的畫面也常常亂七八糟充滿修改的痕跡,完全不同於傳統的漫畫或是藝術作品,但是卻幽默又尖酸刻薄的讓人會心一笑,除了漫畫之外,他也做雕塑、動畫等,也製作過Blur的MV "Good Song",(請看這裡 另外歌手Jason Mraz的第三張專輯名稱 We Sing. We Dance. We Steal Things也是來自他到蘇格蘭旅遊時看見Shrigly的作品而來。
Shrigley的其他動畫請看這裡,另外我很喜歡的另一動畫是這個Sleep,還有New Friend
Shrigley的幽默官網
Shrigley的其他動畫請看這裡,另外我很喜歡的另一動畫是這個Sleep,還有New Friend
Shrigley的幽默官網
3.14.2010
Kate Moross: British Graphic Designer
Kate Moross的官網
Au Revoir Taipei: Come to meet this charming city.

國片【一頁台北】(Au Revoir Taipei)這部小品電影是一部浪漫喜劇,描繪在台北這個繁忙的都市裡關於戀愛的故事。本片獲得2010年柏林影展最佳亞洲電影獎,2010 香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與奈派克亞洲電影獎入圍,也是2010年舊金山亞美影展閉幕影片,廣受好評。片中捕捉的台北特色如士林夜市、台北捷運、便利商店、誠品書店等片段展現了台北夜晚的無限活力。台灣將於4/2上映,也希望國外朋友有機會能藉由此片一窺台北充滿獨特魅力的生活。
--------
"Au Revoir Taipei" is a romantic comedy which depicts stories in this city, stories about love, friendship, and life. This film has won the Best Asian Film Award in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0, and got lots of attention from foreign audiences. In this film, you can see some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of Taipei, such as the 24/7 convenient stores, the 24/7 Eslite bookstore, the night market, snack venders, and the crowded metro scenes...etc., which can let you have a peek of the energetic and unique lifestyle in Taipei.
3.13.2010
"Photograph a cake can be art"-Irving Penn
3.12.2010
Jennifer Behr Hair Accessories: Beautiful Spring Collection

愛麗絲小姐Mia Wasikowska在Marie Claire三月份雜誌中佩戴的這款Ursula Tiara來自Jennifer Behr這個手工訂製品牌。Jennifer Behr的頭飾設計精美,華麗而不顯累贅,是許多名人喜愛的品牌。如Gossip Girl裡Blaire戴的多款髮飾都是出自Jennifer Behr之手,女星Maggie Millenhaal出席今年Oscar也戴了一款精緻的artemesia tiara(photo),Natalie Portman也時常搭配他們家的髮飾,把她美麗的五官襯托出來。
Jennifer Behr 2010 春季系列延續女性柔美的氣質,加上新藝術時期風格,呈現一種古典而充滿個性的美。其他款式如卯釘加上緞面髮帶的搭配也顯得前衛而時尚。此外,Jennifer Behr知名的新娘髮飾更是許多女孩的夢想,純手工訂製的花朵與優雅的面紗讓幻想中的婚禮變得更為夢幻。


bridal collection

3.10.2010
Art bin: Michael Landy
Michael Landy是著名的YBA(Young British Artists)成員,最為人所知的作品大概是2001年的Break Down,他在oxford street的一家店裡將他所有的"財產",範圍從郵票到他的車子、衣服和他的作品,共7228件在大眾的面前摧毀,共有十個工人採用加工場輸送帶的將這些財產還原成最基本的原料,這場行為藝術表演吸引了四萬多人的觀眾,最後只剩下一袋袋的垃圾,Michael Landy沒有因為這件作品得到任何收入,當然也沒有任何財產留下。
tags:
Art Bin,
Arts,
Exhibition,
Khsun's,
London,
Michael Landy,
South London Gallery
EUD 4125: 18萬台幣的絨毛玩具 by KAIKAI KIKI
這個充滿300張小花臉的絨毛球(Flower Ball Plush)是村上隆先生的最新力作,在巴黎複合式精品店colette開賣。小的2015歐(折合台幣約9千元),大的2890歐(台幣13萬),XL巨大版4125歐(台幣18萬5千元)。(謎之聲:誰會買顆18萬又踢不起來的球阿!髒了還要送乾洗!又不會唱歌!)
Ginjer Cupcake in Taipei-Yummy!
3.07.2010
Alice in Wonderland Fever in London
3.04.2010
Alexander Wang Shooting for Interview Magazine

Alexander Wang為Interview雜誌三月號拍攝一系列黑白照片,由Mikael Jansson主鏡,當中還有Erin Wasson等知名模特兒。在與前輩Diane Von Furstenberg的訪談中,兩人也說到第一次會面時,當時20歲的Alexander拒絕為她設計一款毛衣,讓Von Furstenberg印象深刻。而影響他最深的人,除了他母親,當然還有Anna Wintour。此外還有一些有趣的對話,像是他喜歡喝Red Bull,喜歡M.I.A.的音樂之類的,更多訪談內容及拍攝花絮可前往Interview官網收看。(話說小王真的是個人魅力十足,萬人迷不是沒道理的。)

3.02.2010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Banksy Film
街頭塗鴉藝術家Banksy的新記錄片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在倫敦首映,這個戲院恰巧位在我家附近的一個隧道底下,非常符合本片的精神,一邊看時還有地鐵的震動聲。
這個戲院和這部紀錄片可以用『有趣』形容,我不是Banksy的big fan,我對街頭藝術沒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在這樣的中立角度來看,這部紀錄片在我心中還是個成功的喜劇。它質疑了街頭藝術的意義與近年來所創造的『街頭藝術現象』,並且讓我驚訝的是Banksy在片中現身的片段並不多。
這部片的主角是一個LA的法國店員Thierry Guetta,平常有狂熱的拍片習慣,他經常跟隨街頭藝術家拍攝他們在夜晚塗鴉的過程,在因緣際會之下他終於認識了他心目中的英雄Banksy,他要求跟隨Banksy並拍攝一個關於塗鴉客的紀錄片,但結果是,Thierry的片子是一團糟,Banky甚至懷疑他是一個"腦子有問題的攝影師"。
這部片在此時開始轉到一個有趣的角度,Thierry回到LA之後開始發現自己對街頭藝術的熱愛可以使他開始也成為一個真正的塗鴉客,他將自己取名為"Mr. Brainwash",並且在好萊塢的一個廢棄工廠裡創作一堆毫無原創風格的"街頭藝術"作品,他模仿Banksy、安迪沃荷,並像Jackson Pollock一般將顏料滴在作品上,他把這些作品以高價賣出,還在開幕的當天造成轟動,Theirry成為一個他之前夢想中的名人,甚至設計了瑪丹娜的唱片封面。
最後的結果是,Thierry從攝影師變成了藝術家,Banksy反而變成了最後的導演,他把Thierry的成名過程也剪入其中,以一種諷刺的角度看待這場"街頭藝術"界的鬧劇,Thierry彷彿現代版的科學怪人,不可否認的是片中穿插的Banksy訪談(他在裡面還是沒有露出真正的樣子),Thierry的狂熱及有點可笑的人格特質都深具娛樂的效果,尤其是社會大眾對這個街頭藝術現象的膚淺追求也同時被Banksy列作嘲弄的對象,以商業化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觀眾或是Banksy迷期待的他的另一個幽默,雖然Banksy也不可避免的在片中英雄化了自己。
如果這是另一個Banksy的『作品』,他絕對滿足了大家的期待,只是如果是以街頭藝術紀錄片來說的話,我只覺得Banksy似乎模糊了焦點,並且在質疑商業化的同時,自己卻也拍出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商業片。
Be an Ice Cream Archaeologist!


photos from packaging | UQAM
這款由一位設計系學生創作的主題冰淇淋La Fouille 讓食用者能一邊享受美食,一邊體驗當考古學家挖掘化石的樂趣!下面另一款Whippy Lamps則是利用甜筒造型設計電燈泡,兩個商品都充滿夏日氣息呢。

photo from Ice Cream 101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