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009
12.27.2009
X'mas on the wall
photo from Elle Interior
Merry X'mas to my dear Khsun and Floris
and to all 85eyE readers : )
Wish you all a happy 2010
虎虎生風
xxx
Loustal's World: Travel, Jazz, Gangster, Women

12月初在法國文化協會參加了Loustal的座談會,邀請這位法國漫畫/插畫家與大家分享他的作品。Loustal本名Jacques de Loustal,1956年生於巴黎,雖然學習的是建築,但在畢業前就出版了三本作品。他的作品包含漫畫(bande déssinée) 、兒童書插畫及封面設計、雜誌廣告插圖以及大型油畫等。由於在摩洛哥服兵役,而後也時常旅行,在他的畫中常令人感受到濃厚的異國風情。Loustal每隔一段時間會出版Carnet de Voyage(旅遊小集),紀錄他旅遊所見所感。

Loustal也時常繪製與西默農(Georges Simenon)這位法國偵探小說家相關的作品。在他的畫中也常看到黑幫場景,加上他巧妙的光影安排,十分具有個人特色。同時,他與The New Yorker雜誌固定合作,根據新聞題材發揮,設計出有趣的插圖與封面。在Loustal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動態。即使他本人說自己比較喜愛靜態的呈現而不考慮製作動畫,也不以故事為主來發揮,我們依舊可以從他在畫中營造出的氛圍去想像畫中人物的心理狀態,或是去揣測背後隱藏的劇情。


Loustal的爵士樂手相關作品也十分受到歡迎,常被爵士樂雜誌或唱片公司邀請設計封面。目前臺灣有出版一本Loustal的漫畫,即是與爵士樂相關的巴尼藍調(Barney and the Blue Note)。近年來Loustal也嘗試油畫、水彩畫和炭筆畫等創作,不像漫畫需要加入文字以及畫格大小的規範,Loustal希望經由媒材的轉換及風格的調整,在繪畫上更多元發展。我喜歡他鮮艷的色彩,如電影場景般的格局,水墨筆流暢的線條,還有令人遐想的情境,帶出一種慵懶的風情。


推薦網站:http://www.loustal.com,
BFI:Ozu's Tokyo Story
許多小津的早期電影大多已經遺失,那些僅存的作品可能會讓那些熟悉他晚期作品的影迷們感到驚訝。這次放映的最早作品是在1937年-小津被徵召入伍的那一年,關於一群無所事事學生的喜劇,和幫派與罪犯們的故事,都是以非常好萊塢的方式所拍攝的-明顯的與小津意欲向Harold Lloyd, Lubitsch致敬-卻又充滿了實驗性和獨特的日式風格。在1932-3年前,小津開始開創自己的風格-也就是David Bordwell所稱的小津的"poetics":一種恬淡自然的敘事方式,卻又充滿了小津自己獨特的幽默。例如在轉換場景時,往往也會將鏡頭停留幾秒鐘再換場,其目的除了帶給觀眾反芻加強深刻的印象,同時,它往往也是劇中人從一個場所走到另一個場所的時間節奏計算;更是帶給觀眾心理上的準備。這是小津極獨特的手法,也正是小津自己一再強調他想捕捉人類生活中自然的節奏,因為他認為那是最美的。
晚期的小津風格(我們現在稱作“Ozu-esque“)開始處理一些寫實風格的小市民電影即《彼岸花》、《早安》、《浮草》、《秋日和》、《小早川家之秋》以及《秋刀魚之味》,並誠實的將當時的日本人生活與感情表現出來,例如家庭、職場、生離死別等每個人生中都不可倖免的問題做省思,特別是在後期作品中,在他這種坦然地接受現實的描繪雖然有些不忍;但對於能抱持這種超脫的人生觀的小津,我們不得不說他真是一個東方的生活藝術哲學家。
這次放映的作品請參考BFI網站
Yasujiro Ozu
Celebrate one of cinema's greatest masters
1 January - 27 February
12.19.2009
The Museum of Everything
"Outsider Art" 指的是那些只有受到些許專業訓練或甚至毫無經驗的人的藝術品。在1972年時藝評家Roger Cardinal特別將這種門外漢的作品稱作“Art Brut“(指的是生的、未經雕琢的意思,甚至是那些完全無法融入主流文化或社會家的創作者作品),法國藝術家Jean Dubuffet在二戰之後開始將他所收藏的這些Outsider Art收藏在法國洛桑的Collection de l'Art Brut。
如同Dubuffet自己所預測的,這些Art Brut的曝光和商業化將曾經的荒漠轉變為觀光景點,而新生代的Outsider開始被發現、在有生之年被宣傳曝光。這當中所暴露的問題在於,這些"Outsider Art"將持續多久這種非主流的狀態?這些作品被地位崇高的畫廊或美術館收藏展示,這很明顯違背他們當初所反文化的特徵,這也同樣發生在Dubuffet自己所收藏的這些作品當中。
策展人James Brett是一個擁有大量及優秀Outsider Art的藏家-有些作品上次被展出的場合為2006年Whitechaple的Inner Worlds Outside Show。現在他將他的大部分收藏展示在這個The Museum of Everything。
這個美術館第一眼看起來雖然有點破爛、如迷宮一般的內部以及粗糙的牆壁、不太正式的光源,但是這個地方卻是很明顯的被設計過,例如一個巨大的牆壁佈滿的是傳達傳教、救贖訊息的作品,有如一個圖示化的傳教者角落。一些作品被塞在角落和神祕的洞穴當中,反映這些作品的神祕難解成份;有些作品是小而精緻的(如Monsiel, Gill或Carlo),也有給予視覺震撼的大規模作品(如Ramirez, Darger或Aloise)。
這些作品的創作者通常不會稱自己為藝術家,或是他們自己不會意識到在藝術的框架下創作,他們的作品只為了滿足他們私人創作的需要,而這剛好抵觸了當代藝術當中那些懂得操作自己作品的藝術家們,這些私密的特質吸引著大眾觀看這些作品。
拿上圖Carlo Zinelli的作品為例,Zinelli在各方面來說都符合典型的"精神病患者藝術家",努力的在局外人的世界中存活,直到四十歲時在服軍役時經歷一系列的精神病症狀,之後的人生和正常世界完全隔離,直到他開始創作一系列如剪影一般的畫作,充滿一大堆小心翼翼的字母,有如他呈現出這個他無法再參與的支離破碎世界。
是什麼元素使得The Museum of Everything如此特別?我想沒有其他的地方像這裡一樣展示這種類型作品,有些經典的Outsider藝術家甚至是身體與心靈受到創傷的創作者的生命力充滿著整個美術館,這些都比那些傳統藝術背景出身的藝術家更充滿活力和清新的特質,所以超過萬人以上的人來參觀過The Museum of Everything就一點都不令人驚訝了。
http://www.musevery.com/
如同Dubuffet自己所預測的,這些Art Brut的曝光和商業化將曾經的荒漠轉變為觀光景點,而新生代的Outsider開始被發現、在有生之年被宣傳曝光。這當中所暴露的問題在於,這些"Outsider Art"將持續多久這種非主流的狀態?這些作品被地位崇高的畫廊或美術館收藏展示,這很明顯違背他們當初所反文化的特徵,這也同樣發生在Dubuffet自己所收藏的這些作品當中。
策展人James Brett是一個擁有大量及優秀Outsider Art的藏家-有些作品上次被展出的場合為2006年Whitechaple的Inner Worlds Outside Show。現在他將他的大部分收藏展示在這個The Museum of Everything。
這個美術館第一眼看起來雖然有點破爛、如迷宮一般的內部以及粗糙的牆壁、不太正式的光源,但是這個地方卻是很明顯的被設計過,例如一個巨大的牆壁佈滿的是傳達傳教、救贖訊息的作品,有如一個圖示化的傳教者角落。一些作品被塞在角落和神祕的洞穴當中,反映這些作品的神祕難解成份;有些作品是小而精緻的(如Monsiel, Gill或Carlo),也有給予視覺震撼的大規模作品(如Ramirez, Darger或Aloise)。
這些作品的創作者通常不會稱自己為藝術家,或是他們自己不會意識到在藝術的框架下創作,他們的作品只為了滿足他們私人創作的需要,而這剛好抵觸了當代藝術當中那些懂得操作自己作品的藝術家們,這些私密的特質吸引著大眾觀看這些作品。
拿上圖Carlo Zinelli的作品為例,Zinelli在各方面來說都符合典型的"精神病患者藝術家",努力的在局外人的世界中存活,直到四十歲時在服軍役時經歷一系列的精神病症狀,之後的人生和正常世界完全隔離,直到他開始創作一系列如剪影一般的畫作,充滿一大堆小心翼翼的字母,有如他呈現出這個他無法再參與的支離破碎世界。
是什麼元素使得The Museum of Everything如此特別?我想沒有其他的地方像這裡一樣展示這種類型作品,有些經典的Outsider藝術家甚至是身體與心靈受到創傷的創作者的生命力充滿著整個美術館,這些都比那些傳統藝術背景出身的藝術家更充滿活力和清新的特質,所以超過萬人以上的人來參觀過The Museum of Everything就一點都不令人驚訝了。
http://www.musevery.com/
12.13.2009
For the Blind Man in the Dark room Looking for the Black Cat that isn't There
而對藝術家來說,他們試圖也想用理論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可以體驗這種“無法理解“,因為藝術並不是一個待解開的密碼。對這個展覽的藝術家來說,為了慶祝這種“in the dark“的狀態,他們欲將藝術和解釋分開而擁抱好奇的精神。這個展覽內引用了許多哲學家或藝術家的有趣引言,如Bruse Nauman的"Artists don't solve problems, they invent new ones"(藝術家不解決問題,而是發明新的問題)或是Joseph Beuys的"Art isn't here to explain things"(藝術不是來解釋事情的)都可以巧妙的為這個展覽描述對世界困惑與好奇做註解。
推薦大家在看展的同時拿一本免費的brochure(旁邊雖然放著建議捐獻的盒子),裡面有許多這個展覽的睿智引言,以及許多作家的reference,如Susan Sontag, Merleau-Ponty等,都為這個展覽在理論方面做了很好的補充。在藝術家方面,有著名的雕塑家Rachel Harrison,另外像David William發明的遊戲、Bruno Munari的裝置等我都非常喜歡!
請參考ICA網站
http://www.ica.org.uk/
For the blind man in the dark room looking for the black cat that isn’t there
23 Dec 2009~ 31 Jan 2010
12.10.2009
Abercrombie & Fitch goes to Ginza

via 銀座經濟新聞
Sonia Rykiel x H&M
H&M繼與Jimmy Choo合作後,這次邀請到Sonia Rykiel為他們設計內衣系列,並在巴黎大皇宮推出史無前例的豪華宣傳秀,一起欣賞精彩的影片吧。(話說他們的行銷預算也太驚人了!)
圖片from colette blog
12.07.2009
Geisai Taiwan 2009
上星期天的台北是令人心情愉悅的好天氣,也是Geisai第一次到移師到台灣的日子。Geisai每年兩次在東京舉行,是藝術家齊聚一堂的藝術慶典。今年首次在台北華山藝文特區舉辦Geisai Taiwan,評審更邀請到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及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等重量級人物,選出優秀的創作品。主辦單位也邀請到宇宙人、盧廣仲、張懸等藝人現場表演,在草地上聽著舒服的音樂,讓人回味起簡單生活節那種清新的感動。
由於這次活動採自由報名,因此有兩百多位藝術家參與比賽,現場就如名稱一樣如慶典般熱鬧。雖然最後沒看到金奬的作品(據說是一位泰雅族的阿嬷獲得,可參考相關報導),不過我也看到許多有趣的作品,放上來與大家分享。也希望Geisai Taiwan接下來每年都能舉辦,讓台灣有更多這種有質感的藝文活動,讓更多人接觸藝術。
王建揚以「宅」為主題的一系列攝影作品
藝術家佐藤玲也邀請現場參與的人一起列印出自己的照片並現場塗鴉,投影於螢幕上與大家分享。第一屆的Geisai Taiwan 圓滿落幕,相信許多人都渡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12.04.2009
A Single Man - a film by Tom Ford

A Single Man(中文譯名: 摯愛無盡)是時尚大師Tom Ford第一部執導的電影。劇本改編自英國作家Christopher Isherwood的同名小說,講述在1960年代時一位同性戀英國教授失去伴侶的心境。男主角Colin Firth(沒錯,就是我們永遠的Mr. Darcy)因演出此片獲得許多獎項。預告中簡單而緊湊的配樂,像攝影作品般唯美的畫面,精緻的運鏡,以及相當到位的60年代服裝造型都讓人印象深刻。
Subscribe to:
Posts (Atom)